一、為什么要學習
學習可以獲得知識。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我們的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以及人生觀、世界觀、方法論都是從學習中來。整個人類,無論是什么人種,無論信仰什么,無一不是走先求學后就業之路,在學校學習各種知識成為唯一的學習途徑,這幾乎成為人類生活的定勢。上小學時學漢語拼音b、p、m、f;數學是從識數到加減乘除;然后擴展到地理、歷史,靠著這種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個人漸漸地有了知識。
學習能夠開闊視野。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習歷史知識,就會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得到人類社會興衰、統分的啟示。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就會知道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哲學知識,能夠給人以智慧。總之,如果一個人愛學習,那么,他就能夠獲得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的知識,進而變得學識淵博、視野開闊。
學習能夠豐富人生經驗。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條軌跡,即:從生到死。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誤入歧途,定會造成終生遺憾,但世間沒有后悔藥可吃,沒有回頭路可行。那么,怎樣保證只走正路不走邪道,學習是很好的選擇。在這方面,只要知道古今中外的幾個名人的經歷就足夠了。
學習是生存的一項緊迫任務。當今時代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近100年的時間里,人類的發明創造遠遠超過了過去1000年的總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與知識的急劇增長、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創新頻率的加快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孕育出新的生產方式、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不加強學習就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
學習是人生的永恒主題。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中國有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把它翻譯成英語,首先要把這句話的意思翻譯成符合英國人表述的意思,它的譯意應該是“不要因為老而不學習。”事實上,沒有哪個人會說,我以前學習的那些知識夠我用一輩子了。從職務需要、崗位需要、角色需要出發,如果設定一個必須達到的完美標準,那么,無論是誰,他都只能向這個標準看齊,并不斷靠近它,但他永遠不可能與這一標準重合。比如說,作為領導干部,對照新時期中央提出的能力標準(政治鑒別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務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心理調適能力)衡量,方方面面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縮小這些差距,只有通過學習。從另一個角度看,學習能夠及時校正人生方向,確保人生不走彎路。一些步入歧途的人,都與忽視學習有關系。
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與客戶之間相處,如果能明白忍與不忍的區別,那么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你會處理的很好、很到位。二者的區別在于,在發生矛盾時,不忍只能發泄眼前的怨氣,忍卻能得到長遠的回報。
在對待金錢上,如果我們懂得,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卻不容易恢復。我們認識的一些人中,雖然在法律上沒有被宣判,但在人們的心中,他早已得到了宣判。所以做生意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則,尤其要控制自己的私欲。舉一個來自非洲的故事。一個非洲部落的酋長對三個村民說:你們自己在地上立一根標桿,在太陽升起來時,從標桿處出發,太陽落山時再回到標桿跟前來,那么以標桿為中心,以你們到達的最遠的地方為半徑劃個圓,這塊土地就是你們自己的了;但是,如果在太陽落山時不能回到標桿跟前來,那么,就得不到土地。按照酋長的要求,第一個人走了一截路,感到累了,于是坐下來休息,休息好后繼續往前走,感到累了后,又坐下來休息,這樣走走停停,估計時間差不多了,他往回返,在太陽還沒落山時回到標桿前,他得到一塊很小的土地。第二個人立好標桿后,開始出發,他邊走邊想,我多走一步,得到的土地就會比少走一步多許多。所以,他一刻不停地向前走,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有時甚至以跑帶走,等到該往回返時,他的體力已經耗費得差不多了,根本無力回到出發點。結果,這個人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得到。輪到第三個人,他在太陽升起時從標桿處出發,在太陽落山時剛好返回來,結果他得到的土地最多。原來,在前一天晚上,他根據自己的體力和行走的速度,做了周密的計劃,所以,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這個故事說明,第一,人的吃苦精神很重要,一個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的人,他即使有所收獲,那也是極其有限的;第二,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必須控制自己的欲望。過分的貪婪,將把人送上不歸路,無論這期間他付出了多少、多么艱辛;第三,智慧是幫助人們取勝的關鍵因素。孫子說:“以虞待不虞者勝”,毛主席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古今中外,有識之士一致認為,只有有準備地做事,才能成功。
許多事情,雖發生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人身上,但對我們的啟示作用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學習,我們就無法得到。
二、學習什么
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無論你學習的能力有多么強大,都不可能觸及它的每一點。所以,在學習中應根據自身特點,確定學習的內容和主攻方向。本人認為,最基本的要求是:
學點兒歷史知識。無論什么人,從事什么專業,身居何種崗位,都應該學點歷史。學習歷史,是要我們明白自己是處在歷史長河中一個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絕大多數人既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有限的時光里,我們審視自己是誰、能做些什么、怎樣去做。從較深層次看,學習歷史的意義可以用蘇格拉底的一句話來表述,他說:“最有希望成功的人,不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而是那些善于觀察走在自己前面的人。” 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學點兒哲學知識。哲學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哲學思想對各個領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學習哲學的意義在于,當我們在生活中為某一問題而困惑時,“哲學”會告訴你解決的方法。比如,對于螞蟻的力量,我們有時說:“螞蟻撼樹談何易”;有時又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見,螞蟻雖然搖不動大樹,但卻可以導致一座大堤的潰決。這一道理給我們的啟示是,有時我們的力量是極其微弱的,有時卻又是十分強大的,形成這種懸殊的原因是我們面對的對象不同。或者說,我們做這方面的事可能得心應手,但做其他的事就會感到力所能及。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揚長避短,防止盲目行事。哲學知識在處理愛情婚姻家庭中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知識告訴我們,愛情婚姻家庭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因此,處理好這種關系必須遵循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原則,比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以及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等等。在遇到矛盾時,如果雙方能夠認識到每個人本身既有成人的一面,又有孩子的一面,并且他們各自都在不斷地成熟、生長,那么我們就可能變得更容易接受另一個人。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更為理性的態度去處理那些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無足輕重的問題。我們許多人往往懷著對愛的渴望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在這之前,如果能夠明白“任何人的婚姻都是一次痛苦的收獲,你結婚的誓言實際上就是對痛苦的承諾”這一生活哲學,那么他(她)將來的生活可能會更幸運一些。亞里士多德說: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魯莽,而要勇敢。不夠勇敢叫懦弱,太過勇敢叫魯莽。既不要揮霍,也不要吝嗇,而要慷慨。不夠慷慨叫吝嗇,太過慷慨叫揮霍。
學點兒業務技能。當今社會的高度分工要求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業務技能,有一技之長。比方說,如果我們計算機使用操作過得硬,就不愁找不到飯吃;如果能治某種絕癥,那么你的收入就會像濤濤江水奔流而來,你根本用不著害怕失業。就是當領導,也是需要有點業務知識的,領導干部的業務知識主要體現在會不會當領導,特別是企業的領導,如果沒點領導知識,那是要誤己害人的。
三、怎樣學習
效法古人,刻苦讀書。我的結論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在認識論、方法論方面一點也不比現在的人缺少智慧。中華民族是熱愛學習的民族。荀子在《勸學》中指出:“學不可以已。” 《增廣賢文》中講到:“能學則庶民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民”。民間還有許多關于學習的過程是多么地艱辛的比喻,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歷史上,記載勤奮、刻苦求學的故事也有許多,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骨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一部記載西漢佚事傳聞的筆記體小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頭懸梁、錐刺骨”是《三字經》中的兩句話,講兩個刻苦讀書終有所獲的故事。其一,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讀書到了深夜,為了不讓自己瞌睡,就用繩子系住自己的頭發,懸在屋梁上,如果打盹低頭時,繩索就會將他拉醒。后來官至卿相。其二,戰國時的蘇秦,想在秦為官,因為遭到商鞅的忌妒,回家后又受到親人的冷落,于是就勤奮苦讀《韜略》、《陰符》等兵法之書,每當深夜昏昏欲睡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再讀書。后來官至卿相。真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聞名天下知”。
帶著思考學,將學與思結合起來。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深化;思考比學習更重要。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它表明,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成為書呆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陷入想當然的境地。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下面,再了解一番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比孔子小82歲。出身于雅典城不遠的一個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經自幼隨父學藝,后來,當過兵,曾經三次參戰。大約在40歲左右蘇格拉底出了名,并進人五百人會議。大約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不敬國家所奉的神,并且宣傳其他的新神,敗壞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監期間,他的朋友買通了獄卒,勸他逃走,但他決心服從國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來在獄中服毒受死,終年7O歲。
蘇格拉底的教學生的思考方法很獨特,他教學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蘇格拉底要求學生列出兩行,正義歸于一行,非正義歸于另一行。他首先問“虛偽”歸于哪一行?學生答,歸于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又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于哪一行?學生答,歸于非正義的一行。蘇格拉底反駁道,如果將軍懲罰了敵人,奴役了敵人,戰爭中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作戰時欺騙了敵人,這些行為是否是非正義的呢?學生得出結論,認為這些都是正義的,而只有對朋友這樣做是非正義的。蘇格拉底又提出,在戰爭中,將軍為了鼓舞士氣,以援軍快到了的謊言欺騙士兵,制止了士氣的消沉;父親以欺騙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藥,使自己的孩子恢復了健康;一個人因怕朋友自殺,而將朋友的劍偷去,這些行為又歸于哪一行呢?學生得出結論,認為這些行為都是正義的,最后迫使他們收回了自己原來的主張。這種教學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蘇格拉底有許多格言,如: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告訴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么呢!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等等。
蘇格拉底的風范。在教學方面,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四、結束語
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改革轉型時期。應該說,通過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地得到改善,然而,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許多人的精神生活開始出現問題,就像平靜的湖面吹過一陣風,泛起層層漣漪。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不陷入困惑之中,有的甚至步入歧途。因此,解決信仰、精神方面的問題已經成為擺在大多人面前的緊迫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倍學習。